时间:2021-07-18 浏览量:2662
近年来,通化县始终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,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首场硬仗,按照“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”的基本民生观,突出齐抓共建严管,坚持整体推进、全域攻坚,圆满完成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任务,实现全域整治、全域提升、全域美丽。
一、抓标准树导向,夯实全域整治工作基础
深入学习浙江“千万工程”示范经验,以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为导向,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。一是分门别类定标准。根据区位特点和发展基础,将道路、路灯、庭院、边沟、围墙等硬化亮化美化情况,以及是否建有科技文化活动室、卫生计生室、消防队伍及设施、休闲健身场所、超市、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站、浴池纳入评价标准,根据考核指标,将全县152个行政村分为“标兵村、先进村、达标村”三个类型;同时强化考核结果运用,对被认定为“标兵村”的村书记给予副科级工资待遇奖励。二是压实责任抓落实。分别成立县乡村党组织书记挂帅的整治工作领导小组,组建独立机构专门负责具体推进工作,实施县乡两级领导及一般干部包村联户行动,形成“县级统筹、部门包联、乡村实施”的网格化管理机制。实行组织监督、舆论监督、社会监督“三位一体”的监督模式,每年开展春秋两季四个班子农村环境整治巡检,形成“上下有联动、工作有监督、整改有落实”的工作格局。三是突出特色树典型。充分考虑部分村屯生态基础、乡村风貌、田园风光等特征,围绕4条美丽乡村精品路线建设,打造AAA级标准示范村10个,国家级绿色村庄43个,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42个,并以典型示范带动全域提升。
二、抓重点补短板,围绕全面提升精准发力
坚持问题导向,聚焦七项重点任务全力攻坚,推动人居环境质量整体提升。一是在“清脏”上下功夫。县财政每年投入3600万元,引入第三方服务企业,充实保洁人员1396人、环境监督员152人,建立户分类、统一收集、集中无害化处理的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置体系。突出建管结合,将建成的1.8万个农村户用卫生厕所、农村公厕和旅游厕所全部纳入城乡环卫一体化管理,实现改厕工作“见实效、管长远”。在完成2个重点镇污水处理厂建设任务基础上,又新建2个超万人建制镇污水处理厂,加快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周边镇村延伸。二是在“治乱”上下功夫。坚持“依法整治、凡违必拆”,全面开展拆违治乱行动,拆除废旧房、残垣断壁等9120余处。以改习惯入手,创新“五清”“五整”“十改”的特色做法,实现庭院环境整治标准化、具体化、规范化,“美丽庭院、干净人家”占全县常住农户的90%以上。实行“柴草垛革命”,创新推广“绿白塑料薄膜覆盖整治”模式,实现了外观整齐、经济实用的效果,共迁移柴草垛4860余处,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。三是在“改旧”上下功夫。按照“旧资源”变“新资产”的理念,融入文化内涵和旅游元素,推动老旧建筑及基础设施升级,改造旧村部、电影院等老旧院落470余处,打造村级文化广场286个、村史馆152座、休闲景点341处,实现村村有精品、个个有亮点,村容村貌焕然一新。
三、抓保障聚合力,推动全民共建长效常治
坚持党建引领、农民参与的原则,构建保障有制度、落实有队伍、实施有经费的管护长效机制。一是突出组织引领。发挥村级党组织作用,推进村“两委”成员划片包干,发挥村组长、村老党员号召作用,打造党员示范户样板,组织群众定期对庭院卫生、室内卫生、门前卫生进行集中清扫整治,变“模糊干”为“精准干”。二是激发主体参与。打造“巾帼美家超市”,以积分换取奖品的形式,实现正向激励;将环境整治列入村规民约进行奖惩、通过“农户出工、政府出料”等方式,引导鼓励村民支持和参与环境整治工作,变“等着干”为“主动干”。三是强化资金保障。多年来,我们克服资金困难,建立“政府主导、部门支持、项目扶持、农民主体、社会支持”的多元投入机制,自2005年共统筹资金28亿元推动农村环境建设,尤其在近三年,持续加大投入力度,整合各类资金8.5亿元,确保环境整治工作高质高效开展。同时采取以奖代补、先建后补方式引导村民共同出资,变“缺钱干”为“有钱干”。
在今后的工作中,通化县将严格按照省委、省政府安排部署,结合市委“十大行动、百项工程”,保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,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,不断完善基础设施、提升公共服务水平,切实将传统的自然生态底色转化为人居环境的靓丽景色,全力争当全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的新典范。